浙江省农科院发布杨梅凋萎病防治**技术

更新时间: 2023-09-22

杨梅凋萎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新型病害,也是当前危害杨梅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,其病原菌为异色拟盘多毛孢(Pestalotiopsisversicolor)和小孢拟盘多毛孢(P.microspora),该病害具有发病快,传染性强等特点。典型症状:嫩梢首先出现干枯,叶片失绿,1-2个月后干枯叶片逐渐脱落,常在叶痕处有白色霉层覆盖,直至整棵树枝条干枯,一般3~ 5年整株死亡。如不及时采取防控措施,可造成死树毁园的严重后果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杨梅课题组经过6年的容器苗的防治实验及果园防控试验研究,通过科学的施肥、修剪处理及农药合理使用等技术措施,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,现就杨梅凋萎病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,为农技推广人员和梅农提供技术参考。1. 利用生物有机肥,修复根围生态杨梅果园施肥技术简单,长期施用复合肥,导致杨梅树的根围生态环境恶化,根际微生物群落单一化,根际菌根菌等有益菌群的活力降低,而凋萎病发生后杨梅树体对氮、钙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运输能力降低,杨梅树体处于亚健康状态,易受病菌侵染。为培养健壮的树体增强其自身的抗病能力,生物有机肥能够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,调节植株代谢,增强根系活力和养分